收起
在这个夜晚,弓弦将带你穿越浪漫主义的深情、民族风格的狂放与现代音乐的碰撞。
勃拉姆斯第二小提琴奏鸣曲温暖、细腻,
令人回味无穷;
雅纳切克的奏鸣曲则充满了情感的激荡,
展现了作曲家独特的声音语言;
维尼亚夫斯基的《主题与变奏》炫技十足,
绚丽的技巧将带来听觉上的极致享受;
西贝柳斯的小提琴协奏曲冰火交融,
展现了北欧音乐的深邃与雄浑。
在这场音乐会上,我们将通过四位伟大的作曲家,共同见证小提琴艺术的多彩世界。
演员介绍
赵一男,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博士在读,
师从张提教授。
2011年考入央音附中,2017年起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后于2021年保送至研究生部。
他在校期间成绩优异,多次荣获中央音乐学院的奖学金。
赵一男曾受Ulf Hoelscher、Yair Kless、Juilliard String Quartet、龚汉祥教授、胡坤教授、上海四重奏等专家的指导和高度评价。
2023年荣获比利时伊萨依国际音乐比赛小提琴青年组第一名及伊萨依特别奖。
此外,赵一男还是哈恰图良120周年纪念版国际小提琴比赛、CCTV 钢琴小提琴大赛、
中央音乐学院第四届室内乐比赛暨珠江•恺撒堡奖学金比赛、恩科国际比赛等多项比赛的获奖者。
赵一男曾多次受邀参加北京国际室内乐音乐节、巴洛克音乐节、中央音乐学院弦乐艺术节等演出。
在加入魔方重奏组后,多次与著名琵琶演奏家—赵聪团长在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
中山音乐堂、中央歌剧院、深圳音乐厅、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琴台音乐厅等国内一流音乐厅内演出。
作为美杰新青年乐团成员多次与国际著名小提琴家—吕思清先生合作演出。
曾作为独奏与中央歌剧院乐团、亚美尼亚国家交响乐团、上海爱乐乐团等乐队合作演出。
赵一男长期使用的是由中国喻艺术基金会赞助的Savini 1984小提琴。同时,还使用一把由中国著名制琴师王冠宇老师制作的瓜奈里copy。
表演曲目
1、 勃拉姆斯的《第二小提琴奏鸣曲》作品100,创作于1886年,是他为小提琴与钢琴所写的三首奏鸣曲之一。这部作品具有温暖、柔和、抒情的风格,被誉为是勃拉姆斯创作中最为亲密、温馨的室内乐作品之一。
这首奏鸣曲分为三个乐章,表现出一种流畅、平衡的结构。第一乐章的主题充满甜美和抒情,如同夏日的微风;第二乐章带有一定的对比,既包含温柔的咏叹调,又充满了热情的动机;而第三乐章以欢快的节奏和轻盈的旋律为全曲带来一个愉快且充满活力的结尾。
这首奏鸣曲展现了勃拉姆斯在晚期创作中的成熟风格,音乐语言更加简练,情感表达更加直接。同时,这部作品也充满了勃拉姆斯对小提琴与钢琴声部的深刻理解,二者在对话中彼此交织、呼应,形成了充满诗意的音乐图景。
它不仅是对浪漫主义时代抒情性的颂歌,也是一部饱含细腻情感、充满温情的杰作,深受演奏家和听众的喜爱。
2、雅纳切克的《小提琴奏鸣曲》是他晚期作品之一,创作于1914年,二十世纪初欧洲动荡的背景下,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这部奏鸣曲充分展现了雅纳切克独特的作曲风格,融合了摩拉维亚民族音乐的元素和他个人鲜明的音乐语言,充满了情感的冲突与戏剧性张力。
全曲由四个乐章组成,雅纳切克在每一个乐章中都以强烈的情感和复杂的情绪表达著名。第一乐章的开篇便以不安和紧张的气氛呈现,旋律如同人物的内心独白,充满压抑与期盼。第二乐章则是一首民间舞曲风格的小品,旋律跳跃,节奏富有活力,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第三乐章带有深沉的抒情风格,小提琴声部犹如沉思中的独白,而钢琴则以简约的伴奏为其增添深度。最后一个乐章带来了激烈的对抗与充满张力的节奏,音乐表现出一种急促的呼吸感,仿佛反映了战争带来的不安与动荡。
雅纳切克的小提琴奏鸣曲是一部充满情感张力的作品,展现了作曲家对人生、社会和民族认同的深刻思考。通过这部作品,雅纳切克将民族音乐与现代主义风格巧妙融合,塑造了一种具有独特声音的音乐语言,表现出深邃的人性思考和对时代的回应。
3、维尼亚夫斯基的《主题与变奏曲》是小提琴炫技作品的经典代表之一,展现了他作为十九世纪最杰出的小提琴家之一的高超技艺和创作才华。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首华丽的演奏炫技曲目,更是小提琴家展示技巧、音色和表达力的舞台。
作品的核心是一个优雅而富有旋律感的主题,随后通过一系列充满变化的变奏,展现出小提琴的不同表现手法。每个变奏都在技巧上更加复杂,维尼亚夫斯基运用了滑音、跳弓、双音、颤音等多种技巧,将小提琴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作品从抒情的开端逐渐走向节奏感强烈、充满动感的结尾,带有一种华丽的戏剧效果。
这部作品不仅是维尼亚夫斯基小提琴技巧的体现,更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典型代表之一。音乐中充满了激情与活力,变奏的设计既充满挑战,又富有表现力,使得听众能够在技巧的精湛之外,感受到音乐情感的细腻流动。
《主题与变奏曲》至今仍是小提琴演奏家们最喜爱的炫技作品之一,常常作为音乐会的压轴作品,展示出小提琴丰富的表现力和维尼亚夫斯基对小提琴音乐的深刻理解。
下半场
4、西贝柳斯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47,是芬兰作曲家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浪漫主义协奏曲中的杰作。创作于1903至1904年,经过修改后于1905年首次演出。这部协奏曲以其戏剧性、北欧风格的抒情性和高度技术难度,成为小提琴演奏者和听众心中不可替代的经典。
这部协奏曲共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Allegro moderato)** 以其独特的开篇著名。小提琴独奏在弦乐背景的衬托下,如梦似幻地进入,旋律带有淡淡的忧郁和神秘感。这一乐章结构复杂,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变化,既有深沉的思考,也有充满力量的爆发。小提琴的独奏与乐队时而柔和对话,时而激烈交锋,展现出北欧大地的冷峻与苍凉。
**第二乐章(Adagio di molto)** 以缓慢、深情的旋律展开,充满了诗意的抒情。这一乐章如同一首冥想的赞歌,旋律宽广而悠长,带有一种庄严而安静的美感。小提琴声部表达出内心的孤寂与渴望,仿佛在诉说着大自然中的孤独与沉思。
**第三乐章(Allegro, ma non tanto)** 常被称为“小提琴上的波兰舞曲”,充满动感与活力,节奏急促且充满舞蹈性。小提琴独奏在这个乐章中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技术技巧,快速的音阶、双音、跳弓等技巧使整个乐章洋溢着原始的能量和力量。最后的高潮如同狂风暴雨,带领全曲走向辉煌的结尾。
西贝柳斯的小提琴协奏曲充满了北欧音乐特有的寒冷与内敛,但同时也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戏剧性。它不仅要求演奏者具备高超的技巧,还需要深刻的情感表达,是每一位小提琴大师的试金石。作品不仅表现了作曲家对自然与人性深刻的理解,还通过音乐传达了芬兰民族的精神和西贝柳斯对家乡土地的热爱。